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 CCM)由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FIRST)与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合作运营,围绕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的学术研究,并以政产学研融合创新的方式,提供教育培训、课题调研、企业咨询等社会服务,致力于打造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化智库平台。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月刊第十二期于今日发布。本期将继续分享贸易宏观数据以及国内外最新商务政策,介绍美团和TikTok的出海动态。此外,本月新增企业合规专题板块,介绍企业合规数据及动态。最后,本月独家案例将聚焦于传化集团的国际化探索,为企业出海带来思考。 The 13th issue of the “CCM Monthly Newsletter” has been released today. This issue will continue to share macroeconomic trade data and the lates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olicies and introduce the overseas dynamics of Meituan and Tiktok. Additionally, a new section on corporate compliance has been added,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corporate compliance data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end, this month's exclusive case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of Chuanhua Group, providing insights for corporate globalization. // 本月导读 // 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签署历史性联合声明,宣布对等大幅降低加征关税。根据协议,美国暂停24%的加征关税(90天缓冲期),保留10%基准税率,中方也同步下调报复性关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称,谈判体现了“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中国学者评价这是“以实力争取平等”的里程碑 。这一进展不仅缓解了两国企业的贸易成本压力,也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性注入信心。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中国非但没有关上大门,反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2025年,我国外“拓”持续深化,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增长。体现在前4个月外贸数据上,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2.38万亿元,增长9.2%。欧盟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1.78万亿元,增长1.1%。 我国深入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合作共赢中推动发展。2025年5月,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强调双方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并在多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同时,中国与东盟十国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包含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9个新增章节。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将始终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 要点速览 // 宏观数据 “主力军”活力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提升 向外“拓”持续深化,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增长 “结构升级”动能强劲,机电产品巩固出口主力地位 向“高”攀步伐加快,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 商务政策 国际视野&国内热点 企业出海 美团加速布局巴西外卖业务 TikTok宣布芬兰新数据中心项目 企业合规专题 合规数据&合规动态 前沿案例 传化集团国际化之路:技术赋能的全球生态构建 // 宏观数据 // 01 4月份及2025前4月 我国货物贸易情况 据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消息,我国4月当月进出口3.8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出口2.26万亿元,增长9.3%; 进口1.57万亿元,增长0.8%。贸易顺差6900亿元,同比增长25.6%。 据海关统计,2025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8.39万亿元,同比增长7.5%;进口5.75万亿元,同比下降4.2%。 02 2025前4个月,我国外贸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主力军”活力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提升。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8.05万亿元,增长6.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6.9%,比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外贸稳增长主力军作用。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1万亿元,增长1.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29%。 2 向外“拓”持续深化,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增长。前4个月,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2.38万亿元,增长9.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8%。欧盟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1.78万亿元,增长1.1%。美国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美国贸易总值为1.44万亿元,下降2.1%。同期,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7.25万亿元,增长3.9%。 3 “结构升级”动能强劲,机电产品巩固出口主力地位。前4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5.04万亿元,增长9.5%,占我出口总值的60.1%。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增长5.6%;集成电路增长14.7%;汽车增长4%。同期,出口劳密产品1.3万亿元,下降1.6%,占15.4%。 4 向“高”攀步伐加快,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前4个月,我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7.4%,占出口比重近两成,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风力发电机组分别增长16.4%、58.3%、45.5%。 *以上内容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 商务政策 // 01 国际商务政策资讯 1 中美各取消91%的关税,暂停实施24%的关税。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当地时间5月12日上午9:00,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美方取消共计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91%的反制关税;美方暂停加征90天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90天。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 2 美国正式终止了对中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正式终止了对中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受此影响,一些国家的零售商近期调整甚至暂停了对美业务。一些电商平台不得不因此重组物流体系,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一倍,用户普遍抱怨发货延迟。还有外国品牌已停止向美国发货,一些中小企业甚至选择退出美国市场。 3 OPEC+大幅增产,油价波动加剧。5月初,OPEC+宣布从6月起把日均原油供应上限环比提高41万桶,这已是连续第二个月以相同幅度增产。过去三个月,OPEC+累计增产规模达到96万桶/日。WTI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接近80美元/桶的高位一度跌至55美元/桶左右,跌幅接近14%。此次连续大规模增产使市场对原油供应预期大幅提高,构成直接利空因素。 4 欧盟公布对950亿欧元美国商品报复清单。当地时间5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消息称,将向世贸组织(WTO)投诉美国关税,并计划对950亿欧元(约合107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产品采取潜在报复措施,涵盖美国飞机、鱼类、汽车、化学品、塑料等产品,并可能对美国葡萄酒、啤酒和烈酒进口实施限制。 *内容来源:人民网、光明网、金融界、新浪财经 02 国内商务政策资讯 1 海关总署等6部门调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和区外加工贸易有关管理措施。5月9日,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和区外加工贸易有关管理措施的公告》,其中包括境外进口的四类措施商品不进入专用账册的,不得保税。 2 中欧全面取消贸易限制,汽车与新能源出口或迎爆发式增长。5月6日,外交部表示: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强调双方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并在多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据悉,这个限制,主要指2021年以来双方在立法机构层面的相互制裁和交往冻结措施,这次中欧关系回暖,可能会重启谈判,促进中欧在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3 中国与东盟十国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5月20日,中国—东盟经贸部长特别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双方经贸部长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包含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中小微企业、经济技术合作等9个新增章节。 4 央行、外汇局拟完善境内企业境外直接上市资金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起草《关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5月23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境外上市募集资金、减持或转让股份所得资金原则上应汇回境内,股东因增持汇出资金如有剩余或交易未达成时,应及时汇回境内。明确境外发行可转债和将可转债转为股票相关管理要求。 *内容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新浪财经、央广网、新华社 // 企业出海 // 美团加速布局巴西外卖业务 5月12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上,美团创始人王兴与巴西总统卢拉会面并签署一份大单——未来5年投入10亿美元,将旗下外卖平台Keeta引入巴西。王兴表示,巴西是一个巨大且潜力无限的市场,Keeta将致力于提升巴西消费者体验、助力合作餐厅增长,并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企业出海巴西成为新趋势,这一战略布局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驱动。巴西独特的市场环境和战略地位,成为吸引中国大厂的关键。 TikTok宣布芬兰新数据中心项目 TikTok于当地时间5月6日宣布布在芬兰设立首个办事处,并将通过“三叶草计划”在科沃拉(Kouvola)启动首个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在欧洲数据安全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该项目由当地开发商 HyperCo Oy 承建,总投资额达10亿欧元。TikTok表示,新数据中心是“四叶草项目”的核心部分,后者计划投资120亿欧元为1.75亿欧洲民众提供数据保护。 // 企业合规专题 // 4月份企业合规数据 据AML合规筛查数据统计,2025年4月全球共有185家企业被纳入合规风险清单。在风险名单来源方面,美国财政部以123条位居榜首,远超其他来源,凸显了其在企业合规监管上的强势介入与严格把控。 在行业分布上,制造业以45家企业位列第一,表明该行业因产业链复杂等原因合规风险突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数量也较多。这提醒企业需结合自身所处行业特点以及监管来源的严格程度,针对性强化合规管理,以降低风险。 企业合规动态 Temu被罚13.69亿韩元 5月16日消息,据韩联社报道,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因私自将韩国用户的个人信息转移到境外,被韩国方面处以13.6亿多韩元的罚款,约合人民币702万元。 5月14日,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召开第11次全体会议,对中国跨境电商平台Temu做出处罚决定和整改建议。原因是Temu违反了韩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跨境传输等规定。据调查,为实现商品交付,Temu将个人信息委托给包括韩国、中国、新加坡、日本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的企业进行处理,但未在个人信息处理政策中公开向境外企业委托处理个人信息的事实或告知用户,也未对委托处理个人信息的机构实施监管。同时,Temu 未按要求指定国内代理人,且其复杂的会员退会程序也给用户行使权利造成阻碍。此外,在商家入驻环节,Temu 收集了卖家的身份证和面部视频,并在无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处理了居民身份证号码信息。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以将个人信息转移至境外、违反居民身份证号码处理规定为由,对Temu处以13.69亿韩元罚款;又以违反委托处理个人信息和指定国内代理人规定为由,处以1760万韩元罚款。 Temu有关人士称,公司自始至终都积极配合个人信息保护委的调查,尊重委员会所做出的决定。公司已经采取了必要措施来遵守新规定。并且强调,未来仍会一如既往地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积极支持当地卖家。 // 前沿案例 // 传化集团国际化之路: 技术赋能的全球生态构建 企业概况 传化集团(下称传化)成立于1986年,从一家生产销售液体皂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产品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集团。如今,传化已发展成为一家多元化、多品牌、全球化的实业集团,布局传化化学、新安化工、传化物流、传化科技城、传化农业等业务,员工总数超过16000人。2024年,传化智联(传化旗下A股上市公司)全年营业收入266.99亿元,其中,智能公路港业务实现营收12.14亿元,化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7.04亿元。 在国际化战略方面,传化在全球布局了20多个生产基地,设立了8个海外研发中心,全球化体系持续升级突破,推动公司海外业务实现高速增长。2024年,传化智联海外销售额达9.84亿元,占比达38.53%,且海外销售同比增长38%,纺化业务等一批细分行业业务正向全球第一迈进。通过收购荷兰拓纳化学、创新稀土顺丁橡胶柔性生产技术、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等关键举措,传化以技术创新为支点开拓全球市场,并通过生态融合实现可持续增长。 从“卖产品”到“定义标准”: 技术的全球化突围 传化的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早期,其纺织化学品主要通过贸易代理进入东南亚和非洲市场,但由于技术适配性不足,难以撼动欧美巨头的市场地位。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传化以1.1亿欧元收购荷兰拓纳化学(Tanatex Chemicals),一家拥有70年历史的纺织助剂企业。这笔交易不仅让传化获得了欧洲高端市场的入场券,更关键的是,它让传化意识到:先进的技术才是实现国际化的核心要素。 在非洲市场,传化发现欧洲企业提供的标准化助剂并不完全适应当地需求。例如,尼日利亚的仿蜡印布料需要更低的成本和更持久的香气,而传统欧洲产品价格高昂且功能单一。传化研发团队深入当地工厂,开发出增厚整理剂TF-6355,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加入了符合非洲消费者偏好的香料成分。这一“技术微创新”让传化在非洲市场的份额三年内从5%飙升至42%,甚至反向输出至孟加拉国等新兴纺织集群。 而在高端材料领域,传化则通过“技术定义市场”的策略实现突破。稀土顺丁橡胶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技术壁垒极高。2017年,传化成功研发连续生产工艺,2020年又建成全球首套柔性生产装置,使催化剂成本降低60%,单体转化率提升至95%。2024年,其27万吨年产能工厂投产后,产品迅速进入米其林、固特异等国际巨头的供应链,并成为特斯拉新能源汽车轮胎的关键材料。传化用技术证明,中国制造不仅能“替代进口”,还能“定义行业标准”。 兼收并蓄: “国际团队”与“中国速度”共生 收购拓纳化学后,传化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如何让一家欧洲百年企业真正融入中国民营集团的全球化体系?直接照搬国内管理模式显然行不通。传化最终选择了一条“双品牌运营+技术协同”的路径——保留拓纳的独立研发团队,同时将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和欧洲的技术创新能力结合,共同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例如,拓纳化学原本在环保助剂领域拥有技术积累,但生产成本较高。传化利用国内成熟的制造体系,帮助其优化工艺流程,最终开发出通过ISCC认证的无氟防水剂,成功打入欧美高端市场。与此同时,拓纳的欧洲研发团队也为传化的全球产品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持。这种“技术互补,而非文化替代”的模式,让并购后的整合不仅没有引发冲突,反而创造了1+1>2的协同效应。 在人才管理上,传化进一步探索“全球化+本土化”的混合模式。位于杭州的传化科技城被打造为“海归小镇”,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创业者。这里没有僵化的层级管理,而是通过“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生态网络,推动技术快速产业化,向全球行业伙伴展现“原材料研发—技术转化—产业落地”的一站式产业赋能能力。 生态构建: 从单一布局到韧性网络 传化的国际化并未止步于技术和市场。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供应链重构,传化开始构建“区域闭环+网络化生存”的新模式。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传化迅速调整策略,在泰国罗勇府建设第二生产基地,并依托拓纳化学原有的欧洲渠道,建立东南亚分销网络。2024年,东南亚业务贡献了海外营收的35%,成为抵御单一市场波动的“缓冲带”。 在印尼,传化不再只是销售产品,而是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从助剂配比到废水处理,帮助当地纺织企业降低综合成本18%。这种深度嵌入本地产业链的模式,让传化逐渐从“供应商”升级为“合作伙伴”,甚至在某些细分市场取代了德国巴斯夫等国际巨头的地位。 结语 传化的国际化历程揭示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范式:技术适配、协同整合与生态共建。在非洲,针对性创新取代技术倾销;在并购中,尊重技术自主性优于强制整合;在东南亚,区域闭环增强抗风险能力。其经验表明,全球化不仅是市场扩张,更是技术扎根与生态融合的过程。 未来,中国企业需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以技术创新重塑价值链,以生态网络应对不确定性。传化的实践证明,当技术突破与本土化运营深度融合时,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全球竞争中定义新规则。这条路虽非坦途,却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参考。 *本案例由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撰写,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享有复制权、修改权、发表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汇编权和翻译权。 (本文宏观数据部分来源于海关总署公布的详细数据以及海关报道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6092444/index.html,商务政策和企业出海部分来自官方发布以及网络资讯,案例部分根据相关论文以及媒体报道撰写。) END
Chinese website redirect link:https://www.bj-first.org.cn/single/477.html